從19世紀實用主義的根源出發,陀飛輪發展成為現代制表師技術實力和前衛創意的極致體現。我們從WatchTime文件中追溯了watchtime在這個函數中長達兩個多世紀的迷人演變。
在數百年的計時歷史中,最初為完全實用的目的而開發的機制被當代制表夢想家重新發現并重新定位為奢華元素,其魅力大部分來自于它們似乎已經過時的事實。以陀飛輪為例,它的發明者在220年前獲得了調節裝置的專利?,F在,在21世紀,它已經成為世界上許多鐘表最令人垂涎的顯示功能。
在鐘表史上,很少有先驅者像亞伯拉罕-路易寶璣(1747-1823)那樣有影響力。在他的眾多發明中,Perpetuelle是最早的自動上弦手表之一。觸摸手表,指尖觸摸即可讀??;所謂的交感時鐘旨在重置和同步放置在其上的手表;最早的恒力擒縱機構之一。1775年,寶璣在巴黎市中心建立了一個工作室。在1795年法國大革命后逃到瑞士之前,寶璣交易了許多客戶,包括國王路易十六和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1793年至1795年,寶璣在瑞士度假期間,很可能構思了他的“陀飛輪調節器”,

寶璣擁有數學、物理和制表的基礎背景,深知隨著時間的推移,重力會對懷表機芯的速率規律產生不利影響。他的解決方案是將——擺輪和——擒縱裝置專門用于運動中的調節和能量傳遞,組裝成一個可以繞自身軸線旋轉360度的移動框架。理想情況下,它每分鐘旋轉一次,這種連續旋轉可以補償重力,從而提高精度。寶璣在給法國內政部長的一封信中寫道:“通過這項發明,我成功地補償了因調節器運動導致重心位置不同而導致的異常。”
從1996年到1829年,寶璣和他的同事們繼續生產大約40款陀飛輪手表。他們的客戶包括歐洲和俄羅斯的君主和貴族,包括英國的喬治三世和西班牙的費迪南德七世,還有布里斯班,包括托馬斯爵士在內的船主、水手和探險家。1801年獲得的專利只持續了10年,從而保證了寶璣的發明不僅壽終正寢,還被后繼者不斷改進和更新。
革新者之一是恒定吉拉爾(1825-1903),現代吉拉爾-佩雷高工廠的創始人,他對鐘表歷史最著名的貢獻是三金橋的陀飛輪。吉拉德是寶璣發明的崇拜者,他以將寶璣應用于自己的時計而聞名。他可能是第一個看到陀飛輪潛力的制表師,陀飛輪不僅是一種調節機制,也是一種美學資產。在1867年的巴黎展覽會上,吉拉爾展示了一款黃金懷表,這款懷表的機芯以三個平行的夾板和異形表尖而聞名。Girard在后續車型中改進了橋板的設計和材質,建立了Girard-Perregaux品牌粉絲如今所熟悉的獨特金箭風格。1889年,工作室打造了最著名的三金橋懷表,以墨西哥店命名為La Esmeralda。1892年,一位名叫Bahne Bonniksen的丹麥鐘表匠研究了寶璣的作品,他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以解決重力干擾手表精度的棘手問題。它在概念上與陀飛輪相似,但在小而重要的技術細節上有所不同。博尼克森的反重力機構不是由運動的秒針的第四個輪子驅動,而是由第三個輪子,也就是分分秒秒之間的驅動輪來為其轉動提供動力。邦尼克森稱他的發明為卡魯塞爾,或旋轉木馬;它的結構使得它比陀飛輪更不容易受到沖擊,而且從表面上看,它的生產成本更低。然而,旋轉木馬從未成為制表行業的流行和大規模生產的商品,直到Blancpain


在用21世紀最獨特復雜的組件重啟它之前,它仍然是一個歷史好奇心。——通常與陀飛輪或三分鐘中繼器等其他高級復雜功能結合使用。
陀飛輪的下一個重要演變起源于一間德國教室。阿爾弗雷德赫爾維格(1886-1974)是德國格拉蘇蒂制表學校的校長。他試圖提高經典陀飛輪的穩定性和視覺沖擊力。在寶璣的設計中,陀飛輪的旋轉框架固定在表盤側面和機芯的兩個支撐夾板之間。Helwig設想了一個陀飛輪框架,將改為懸臂式或由底部的單夾板固定,以便更動態、不受阻礙地觀察擒縱機構。1920年,由一群學生在赫爾維格的監督下完成的第一版所謂“飛行”陀飛輪被提交給漢堡的德國海軍天文臺,在那里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這種款式的陀飛輪在現代手表時代非常流行。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手表開始取代懷表成為受歡迎的時計。陀飛輪作為一種存在理由根植于抵消懷表重力影響的裝置,不出所料,直到20世紀才出現并進入手表領域。當然,戴在手腕上的時計比掛在鏈條上的時計更不容易受到重力的不利影響。盡管如此,制表師仍然被寶璣極具吸引力的發明帶來的技術挑戰和創造現代版本的聲望所吸引,包括行業歷史上一些最重要的參與者。
早在20世紀40年代,百達翡麗就開始為手表生產陀飛輪機芯,其中大部分安裝在當時日內瓦天文臺專門為計時實驗設計的手表上。百達翡麗博物館現在收藏了一些非常罕見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可能是1945年完成的機芯861.115。制表師安德烈博蘭德設計的——吸引了百達翡麗總裁菲利普斯特恩的注意。1987年左右,他曾將它作為個人手表佩戴在現代表殼中。歐米茄現在被廣泛認為是機動奧特曼“月球手表”計時手表的制造商,在二戰后的幾年里,歐米茄還參與了手表陀飛輪機芯的生產,用于計時比賽。最著名的是1947年完成的Calibre 301,其中只生產了12件。其陀飛輪框架每7.5分鐘旋轉一次,而不是寶璣專利申請中規定的60秒。盡管如此,它還是在1950年日內瓦天文臺競賽中創造了手表準確度的記錄。到目前為止,實際上只有一個模型在1947年被發現作為原型。這塊3700毫米的鋼表在2017年的菲利普斯拍賣會上以近150萬美元的價格售出。


這是另一款具有歷史意義的瑞士MAISON,Audemars Piguet,它為世界帶來了首款自動上弦陀飛輪腕表。參考文獻發表于1986年。2643配備了突破性的超薄Calibre 2870,這也可能是首款量產的陀飛輪手表。它是在應時統治的時代發行的。在這個時代,機械表已經成為稀有和高端的手表,陀飛輪等處決實際上并不存在。Calibre 2870的陀飛輪支架直徑為7.2毫米,厚度約為2.5毫米,由超輕鈦制成。這種材料對當時的制表業來說相對較新,之前從未在陀飛輪上使用過。無冠“錘”的自動上弦系統也不常見。6點鐘可以看到擺動的重量,11點鐘不對稱放置的陀飛輪孔位于表盤上輻射圖案的中心。這項工作已經中斷很長時間了。奧德馬斯皮格特皇家橡樹車型(包括配備陀飛輪的車型)的粉絲今天很難認出它,但它在歷史上的地位是有保證的。
準確地說,由陀飛輪發明者創立的制表品牌寶璣是陀飛輪最早采用手表的品牌之一,也是其領先的現代創新之一。1988年,由瑞士機芯制造商新勒馬尼亞(Nouvelle Lemania)制造的一款包含Calibre 387陀飛輪機芯的金表殼時計發布給了當時投資公司旗下的公司。這款手表在12點鐘位置有一個經典的小時和分鐘表盤,在6點鐘位置有一個大陀飛輪孔。沃琪集團于1999年收購了寶璣和新勒馬尼亞,將后者并入前者,并更名為制造寶璣。這款車型將是未來更多寶璣陀飛輪的模板。


當陀飛輪被添加到手表中,以代表附加值和高質量的手表,競爭開始看到哪些制造商可以開發帶有多個陀飛輪的手表。一個英國人和法國人的合作把比賽推向了高潮。2004年,羅伯特格雷貝爾(Robert Greubel)和斯蒂芬弗西(Stephen Forsey)在Baseworld Watch展會上出色地介紹了他們的同名品牌,并以一款他們從未見過的陀飛輪手表震驚了參觀者:它有兩個陀飛輪框架,在兩個獨立的軸上以兩種速度旋轉,內籠與外籠成一個角度。這款名為雙陀飛輪30的開創性時計,奠定了初出茅廬的gopphir品牌作為一家不可忽視的獨立制表商的地位,并將繼續占據陀飛輪腕表技術的前沿。僅舉幾個成績,2007年gopphir推出的陀飛輪24秒車型只有一個傾斜的陀飛輪支架,但轉速是24秒而不是60秒;四重陀飛輪 Differential El,從2008年開始,顧名思義,包括不少于四個陀飛輪——,確切的說是兩個雙陀飛輪,里面的兩個像雙陀飛輪一樣傾斜?;\子每分鐘(內側)和每四分鐘(外側)旋轉一次;GOP灌注增加了兩個陀飛輪之間的差異,以在它們之間分配能量。如今,許多陀飛輪是other系列的中流砥柱,它們通常與一系列其他復雜的功能保持同步。
日內瓦MAISON Roger Dupuy在多元陀飛輪領域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和不可磨滅的印記。早在2005年就推出了骷髏神劍雙陀飛輪,并采用了其鏤空、內部MOVE-replace、口徑RD01SQ和差動系統。直到今天,鏤空和雙陀飛輪仍然是Roger Dupuy品牌的標志,包括最近與倍耐力和蘭博基尼Squadra Corsa合作設計的賽車靈感模型。
明星珠寶商海瑞溫斯頓于2009年加入活動,推出了致力于開發21世紀前衛陀飛輪迭代的Histoire de Tourbillon系列,并采用了當今最具才華的制表師的專業知識和大膽創意。在2019年該系列誕生10周年之際,海瑞溫斯頓推出了Histoire de Tourbillon 10,這款腕表內置四個陀飛輪調節器,以完美對稱的順序排列在一個大矩形表殼的四個角上。所有四個齒輪逆時針旋轉36秒,由三個差速器連接。這種布置背后的技術思想是統一四重調節機構,以理想地抵消重力對運動的影響。兩對快速卷繞筒重疊,依次安裝,不出所料,寶璣也很早就開發了這一領域,盡管經典的雙陀飛輪5347是在2006年推出的,采用了更為經典優雅的方式。它的機芯配備了一對“賽道”一分鐘陀飛輪。每個陀飛輪都由自己獨立的主發條驅動,連接到中央差速器,并固定在每12小時旋轉一次的裝飾板上。與陀飛輪相連的中橋用作時針。2020年,寶璣發布了驚艷版的Quai de l'Horloge 5345,采用精致的鏤空結構和手工雕刻,向亞伯拉罕-路易寶璣的巴黎工作室致敬,該工作室創造了眾多杰作。


上世紀80年代,奧德馬斯皮格特(Audemars Piguet)推出的超薄陀飛輪腕表被證明是2000年代末以來高級腕表行業瘦身趨勢的先驅。
皮亞杰是鐘表匠。至少自1957年以來,其庫存一直在盡可能薄地進行復雜的運動。2002年,它推出了Calibre 600P。厚度只有3.5毫米,有一個空心橋板和一個飛行陀飛輪。桶形符合皮亞杰的恩培拉多箱子的輪廓。這是當時世界上最薄的陀飛輪機芯,為其他人的效仿鋪平了道路。其中,2011年在SIHH首次亮相的Calibre 1270P配備了Emperador Coussin陀飛輪自動變速箱。機芯結合了Calibre 600P的飛行陀飛輪和另一項皮亞杰創紀錄的Calibre 1208P自動微轉子繞線系統。顧名思義,它為厄爾贏得了世界上最薄的自動上弦陀飛輪機芯的稱號,直徑為5.5毫米。
隨著陀飛輪在全球鐘表行業的不斷涌現,這項19世紀的發明似乎不太可能很快回到歷史奇跡的寶庫。